假日读书的智慧

发布时间:2009-08-05 期号:

北京四中教师  袁海萍

      现在,中学生读课外书的时间在不断“缩水”,而对课外书籍的疏远所形成的缺失,则迟早会在一个人为学的境界上显现出来。有些学生在课内知识的落实上不可谓不用功,却不肯在课外阅读上下工夫,最终不得不面对平平的高考语文成绩黯然神伤。在暑假这读书的大好时机,当一些学子准备重拾书事的时候,却茫然了——古今中外书籍铺天盖地,该从何读起?明知是经典却死活读不进去,反倒陷于“武侠言情80后”等读物中不能自拔怎么办?该怎样落实读书这件事,使之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习惯,而非功利性充电的一种手段?假期读书,这里面需要有一点智慧。
      读书,一定要读好书。“读书愈多,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”,而能使精神“健壮而勇敢”的,一定是经过历史淘汰而最终成为经典的。在阅读书目上,新课标推荐的一系列书目可供选择,而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,关注课本提供的信息,圈定由课内向外延伸的书目不失为明智之举。比如,学完了《龄官划蔷痴及局外》,不读整本《红楼梦》怎能深透地解读宝玉的女儿情怀?又如,下学期要学鲁迅先生的《铸剑》,是不是可以先行阅读一下《故事新编》,以期课堂上有目的地解疑、交流呢?如此循序渐进,既保证了书籍的含金量,又有助于思维的活跃参与,岂不比乱读一通见功效?
      读好书,还要善读书。十八世纪法国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后赶快学另一门知识,没一刻停息,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,却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。结果,知识是学了些,智力却很少增长。卢梭说这种人就好比“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”,一边拾一边扔,到了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的时候,只好通通扔掉,空着手回去。读书不该仅仅是“捡扔贝壳”的过程,而是要在赏析、思辨中吸纳智慧,“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,建立起自己的思想”。歌德主张读书时要能“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,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”。毛泽东每阅读一本书、一篇文章,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、杠、点等各种符号,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许多批语,有时还把书、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。“不动笔墨不读书”,如此深思慎取,值得我们效法。
      善读书,妙在入境。假日里,你是否能从“电玩”等消遣中规划出时间,沏清茗为伴,执好书在手,任凭它带领你到奇异的天地中去?神游于书中,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,方随汉武大帝运筹权谋,挥鞭大漠疆场,又与魏晋士人长啸畅饮,清谈于竹林之下,或者同苏子同登高台,一舒浩然之气?……让心情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起伏波动,或拍膝大笑,或叹息深惋,或涕零如雨……而当书页合起,会感觉心情平静了,眼睛明净了,心胸开阔了,情感丰沛了,心境淡定了。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,你悄悄地成熟、强大起来。
      那么,还等什么呢?
      读书吧,让书引领你超越这凡俗、溽热的暑假,带来鲜活、跃动的生命体验!

关于本站|征订办法|联系我们

版权所有: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-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:10008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