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情绪“靠山”
护考锦囊

发布时间:2025-10-29 期号: 1868期

北京市第五中学心理教师 张 瑶

  高三这一年对考生而言,是一场时间与心理的双重拉锯战;对家长而言,则是一段从焦虑到学习放手的心路历程。考生在考场上拼的是知识储备与应变能力,而家长在场外拼的是耐心、情绪管理和与孩子的沟通方式。陪考期间,家长除了要扮演好“后勤部长”的角色外,更重要的一项任务是要成为孩子的情绪“靠山”。对家长来说,学习如何把“鼓励”说到位、做得有分寸,往往比给予孩子其他方面的支持更实际。

  现实中,不同家长的陪考方式各异,有的家长选择频繁检查和干预,有的家长选择完全放手,还有的家长在关心与控制之间反复摇摆。无论哪一种方式,都会对孩子的情绪状态与学习效率产生影响。下面,我为家长提供几条切实可行的原则与表达示例,助您在陪考期间把精力用在最关键的地方,让您送出的鼓励能真正成为孩子的能量“补药”。

  

  鼓励不是嘉奖结果  而是过程理解

  在很多家庭里,父母表达关心的方式往往与成绩挂钩。孩子考得好,家长就会笑容满面;孩子成绩下滑,家长就眉头紧锁。久而久之,孩子会将分数与“被接纳感”画上等号,逐渐对失败产生过度敏感。其实,真正能给予孩子力量的鼓励,不在于结果,而在于过程的被看见。

  一句“我看到你这段时间的努力”比“这次怎么又没进步”更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理解。家长的鼓励应落在对孩子“努力”“思考”“坚持”“调整”等可控的行为上,而不是单一地关注成绩这一个指标。家长对孩子可控行为的关注和认可,既能稳定孩子的学习节奏,也能帮助他们在情绪波动中找到力量感。

  心理学研究表明,当一个人被关注的是努力的过程而非成绩或结果,他的自我效能感更强,抗挫力也更高。家长的每一次“有效鼓励”,都是在帮孩子夯实自信。

  

  重视倾听的力量  有时“不说话”会更好

  备考阶段,考生容易情绪化。面对孩子的抱怨、焦虑或退缩,一些家长的第一反应是立刻安慰或提出建议——“别想太多”“要相信自己”“你要这样学或那样学”。然而,当孩子处在情绪高位时,他们真正需要的并非解决方案,而是情绪被理解的感觉。

  当孩子说“我觉得我考得不好”时,家长不妨先回应一句“你是觉得最近有点吃力了,对吗”,或“我能理解,这段时间你过得确实不容易”。这样的回应,传递出共情和理解,比空洞的“你可以的”更能让孩子安心。

  家长要学会“有回应地倾听”,要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,也要允许自己暂时不去评判。孩子敢于在父母面前释放真实感受,意味着他的心理弹性正在被悄悄修复。

  

  家长稳定的情绪  是最好的陪考礼物

  陪考的过程,是家长与孩子的“共振期”。孩子的每一次考试、每一次情绪波动,都会牵动家长的神经。许多家长一边劝孩子别焦虑,一边自己夜不能寐。殊不知,父母的情绪稳定,才能让孩子更有安全感。

  家长保持平常心,不等于放弃对孩子的关注,而是一种更成熟的支持方式。当孩子考得好时,家长不必过度兴奋;反之,也不必急于追问。家长可以用“我相信你在尽力”代替“你一定能行”,用“无论结果怎样,我们都支持你”代替“你要考上某某学校才对得起咱们全家的努力”。

  日常生活中,家长还可以通过一些小细节给予孩子“情绪投喂”,比如一次不谈学习的家庭晚餐、一张小纸条、一场随意的散步,都是对孩子身心有益的滋养。

  与此同时,家长也要为自己的稳定情绪“充电”。高三是一场持久战,焦虑的家长无法为孩子提供平衡的力量。您不妨抽出一点时间做些自己喜欢的事,看书、运动、与朋友交流等都是调节情绪的好方法。情绪稳定的家长才可能成为孩子信赖的情绪“靠山”。

关于本站|征订办法|联系我们

版权所有: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-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:10008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