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有效语言鼓励孩子

发布时间:2018-12-05 期号:
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教师  席蓉蓉
 
案例:
  1.年级统考结束了,小兰的化学和英语两科没考好,其他科正常发挥。但是妈妈不满意,总是唠叨:“你这两科到底怎么学的?上课有没有好好听讲?你看看别的同学,上高三后都有长进,就你往后退……”妈妈觉得这是在督促和激励小兰。小兰却丝毫没感受到妈妈的激励,反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。
  2.家长会后,小恺爸爸跟他来了一次“男人间”的谈话,主题是“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”。爸爸说了1个多小时,反复强调“高三了,不能输!不能哭!男子汉就要战斗到底!”爸爸说得慷慨激昂,小恺却慢慢低下了头。
  3.期中考试前,父母嘱咐小威“勤奋备考,认真应考”,并和他一起总结了前一段的学习状态,检查了他作业、小测验改错情况;考后,父母鼓励他“全力以赴去考试,轻松笑看成绩单”。他们说:“成绩反映了前段时间你的学习情况,这次你正常发挥,应该鼓励。分数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在分析卷子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,找到漏洞,及时查漏补缺,为后面的复习做好准备。”父母的鼓励和指导让小威受到鼓舞,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。
 
分析:
  案例1和2中的父母与孩子沟通过程中存在“沟而不通”的问题。父母单方面的“沟”,不是没有建设性的唠叨,就是灌输“不能输”的“战斗精神”,没有起到帮助孩子、鼓励孩子的作用,反而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,影响后续心理状态和学习效果。
  父母出于好心,想鼓励孩子好好学习,却适得其反,为什么会这样呢?
  高三,是父母和孩子共同“备战”的一年。父母的焦虑主要来源于两方面:一是把高考成绩与人生发展划等号,认为孩子上了好大学就能有好工作。诚然,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,是孩子步入社会的起点。名校的毕业证书在找工作时会有些优势,但并不能保证未来有理想的工作。名校≠成功人生。二是有的父母把孩子高考成绩看作自己的面子,把孩子当成攀比工具。这样攀比的心态会导致父母和孩子患得患失,难以将精力专注于学习本身。
  学习是动态的过程,成绩受到学习状态、学习动机、题目难度等多方面的影响。一次考试并不能决定高考成绩。父母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孩子,在每次考试后与孩子一起认真分析,找到进步点,加以鼓励,给孩子以良好的期待,相信孩子能够超越自我,取得满意的成绩。
  案例1中,妈妈总是唠叨小兰,这让她头痛不已。站在父母的角度看,唠叨孩子是为了督促她好好学习;而站在孩子的角度,唠叨会让他们感到厌烦,心生逆反。所以,要想提高沟通效率,父母要停止唠叨。
  案例2中,小恺爸爸一直在说“男子汉,不能输”这不仅没起到激励作用,反而让孩子感到压力很大。这是因为爸爸沟通时没有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,只是单方面把自己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,造成“沟而不通”的情况。
 
对策:
  要想放下“不能输”的紧箍咒,给予孩子真正有效的鼓励,父母可以这样做:
  理性看待高考
  高考虽然重要,但不是人生唯一转折点。高考成绩只决定未来四年孩子在哪里学习。大学期间的努力与实践同样是决定人生发展的重要因素。所以,父母要理性看待高考,把它当作一次重要的考试认真对待即可。
  “输”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“输不起”。不论成绩好坏,每名考生都“输”过,但有的人能从中总结经验,改正问题,取得进步;有的人却被“打击”得丧失信心,一蹶不振。从根本上说,这是因为考生面对“输”的态度不同。父母要先转变观念,不仅要指导孩子“赢”,更要帮助他们正确看待“输”,成为“赢得起也输得起”的人。
  学会合理沟通
  父母要做到不唠叨或少唠叨,多对孩子进行有效鼓励。“有效鼓励”是指“言之有物”的鼓励,针对孩子具体行为进行鼓励,比如鼓励孩子的认真、勤奋,而不是笼统地说“真聪明”“你真棒”等。父母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。有的孩子在心理咨询时哭着说:“我已经很认真了,很努力地在学了,可就是学不会。”确实,有的孩子因为学习基础不牢、解题技巧不足等原因,导致成绩不佳。他们已经很努力地学习了,可成绩仍不见起色。对待这样的孩子,父母不能一味指责和唠叨,要理解他们的付出和焦虑,帮助他们找到原因,对症下药。

关于本站|征订办法|联系我们

版权所有: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-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:100083